再就业工程,是一定历史阶段内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对象,由政府(部门)或企业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动员社会力量,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培训,运用政策、行政手段,使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工程。从性质和特点上来看,再就业工程具有四重属性。
1、经济属性。再就业工程,首先是一项以生产力主体性要素——劳动者(下岗职工)的蓄集、培训、再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工程,经济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第一,再就业工程的始点,即下岗职工的产生是一种经济活动。在我国,下岗职工从企业生产力中分离出来,通常有两种形式:企业中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结合比例的调整,使劳动者从生产力中分离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生产力解体或行业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使劳动者从生产力中分离出来。这种由优胜劣汰法则引发的下岗失业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第二,再就业工程的运行过程是一种具有特定规定性的经济过程。再就业工程的运行过程,是劳动力资源(下岗职工)的汇集、素质提高和再配置的过程,是生产力主体性(劳动者)要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换过程。因此,它是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标的生产力工程。
2、政治属性。我国正在实施的再就业工程,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政治属性。下岗职工的存在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用工制度的产物,具有体制原生性。就责任而言,体制责任、政府责任是主要的,企业责任是次要的,职工没有责任。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并支付较多的再就业成本,既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怀,也反映了党和政府肩负的责任。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企业积极参与再就业工程的组织实施,参与各种社会保障工作,是对下岗职工负有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的表现。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意味着与原单位生产资料的分离,意味着与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生活资料的分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在下岗职工与企业、部门、政府间产生、积聚了复杂的矛盾,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再就业工程具有规模大、涉及面广特点的反映。再就业工程具有社会属性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是下岗职工数量大,行业、地域分布广。庞大的下岗人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巨大而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二是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各个部门、行业,动员了社会各个层面、各类组织的力量。实践证明,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它已成为一个社会工程。
4、历史属性。在我国,提出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只是近几年的事。它的提出恰逢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恰逢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时期,恰逢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再就业工程不是一项永久性工程,只是一种过渡性、阶段性工程。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机制,特别是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市场运行秩序的不断规范,再就业工程将会随着它的产生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从再就业工程的属性以及近几年的实践看,再就业工程的功能可区分为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衍生功能。
(一)开发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功能。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功能源于它的经济属性,表现在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参与和贡献上。理论和实践证明,开发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功能。如今,它已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力量。尽管再就业工程还带有一些旧体制的色彩,但大量下岗职工通过再就业工程实现了再就业,其开发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客观地说,再就业工程的开发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是一种准市场化功能形态,它既不是完全的指令性计划配置,也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而是一种过渡性的功能形态。
(二)化解矛盾是再就业工程的辅助功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是一次深刻的物质利益关系调整和观念碰撞。下岗职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使其与领导、企业、部门、政府、社会和家庭之间产生了许多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再就业工程的启动,从两个重要方面提供了破解之策:一是它为下岗职工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把党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怀落到了实处;二是它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渠道保证,使大部分下岗职工陆续找到了新的工作。实践表明,体现政府、企业对下岗职工的负责精神和社会亲情的再就业工程,在化解矛盾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巨大的,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化解矛盾的功能,即稳定功能,是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功能。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功能是其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稳定功能是通过本质属性功能发挥作用而得以实现的。具体的说,再就业工程化解矛盾的功能,是其开发配置劳动力资源功能效应的表现。没有下岗职工的合理安置,稳定功能就难以发挥作用。由此可以认定,稳定功能是再就业工程的辅助功能。
(三)教育功能是再就业工程的衍生功能。再就业工程的全面实施,尤如在全国开办了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从多方面向社会展示着它的教育功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励。首先,它使人们深切地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它教育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科技进步中,求生存,求发展;再次,它教育人们要转变择业观念,靠本事、闯市场、肯吃苦、敢创业的新择业观、发展观应当成为时尚。最后,它告诫人们,我国就业压力沉重,工作岗位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机会,勤奋努力。
(《河北省国有企业减员与再就业工程研究》课题组,执笔:杜尚福朱立新)